痛風腎病(尿酸性腎病)中醫診療方案 2019年(nián)版 診療方案說明:适用于痛風腎病(尿酸性腎病)CKD1-3期的(de)患者。 一(yī)、診斷 (一(yī))疾病診斷 1.中醫診斷:參照《中醫腎髒病學(xué)》(沈慶法主編,上海中醫藥大學(xué)出版社,2007年(nián))。 痛風腎病診斷依據:尿濁(蛋白尿)、水腫、夜尿頻,神疲乏力,腰酸腰痛,關節腫脹或不利,甚至嘔惡頻作,口有尿臭等主要症狀。 2.西醫診斷:參照2008年(nián)中華中醫藥學(xué)會腎病分會尿酸性腎病的(de)診斷、辨證分型及療效評定(試行方案)。 (1)多見于中年(nián)以上男性患者或絕經期婦女,有痛風性關節炎或痛風結節、尿酸性尿路結石等病史。 (2)男性血尿酸>417µmol/L(7.0mg/dl),女性血尿酸>357µmol/L(6.0mg/ml);腎功能正常者,尿尿酸分泌超過800mg/d(418mmol/d)。 (3)臨床可(kě)見慢性間質性腎炎表現,早期可(kě)僅有輕至中度蛋白尿及尿濃縮功能減退(晨尿滲透壓低(dī)),腎小球過濾正常,晚期可(kě)有高(gāo)血壓和(hé)氮質血症。 (4)腎小球濾過率≥30ml/min。 (5)排除繼發性尿酸性腎病。 (二)證候診斷 本病以本虛為(wèi)主或可(kě)兼标實證(1~2個),臨床常見證候如(rú)下: 1.本證 (1)脾腎氣虛證 主症:倦怠乏力,氣短(duǎn)懶言,食少納呆,腰膝酸軟。 次症:脘腹脹滿,大便爛,口淡不渴,舌淡有齒痕,脈沉細。 (2)脾腎陽虛證 主症:畏寒肢冷,倦怠乏力,氣短(duǎn)懶言,食少納呆,腰膝酸軟。 次症:腰部冷痛,脘腹脹滿,大便爛,夜尿清長(cháng),舌淡有齒痕,脈沉弱。 (3)氣陰兩虛證 主症:倦怠乏力,腰膝酸軟,口幹咽燥,五心煩熱。 次症:夜尿清長(cháng),舌淡有齒痕,脈沉。 (4)陰陽兩虛證陰陽兩虛證 主症:畏寒肢冷,五心煩熱,口幹咽燥,腰膝酸軟。 次症:夜尿清長(cháng),大便幹結,舌淡有齒痕,脈沉細。 2.标證 (1)濕熱內(nèi)蘊證:四肢沉重,關節灼熱腫痛。皮膚疖腫、瘡瘍,咽喉腫痛,關節痛風石形成,局部紅(hóng)腫疼痛,小便黃赤、灼熱或澀痛不利,大便黏滞不爽或秘結。舌紅(hóng),苔黃膩,脈濡數或滑數。 (2)瘀血阻絡證:腰及全身關節刺痛,痛有定處、拒按。面色黧黑或晦暗,肌膚甲錯或身有瘀斑,肢麻屈伸不利,病久關節變形。舌質紫暗或有瘀點、瘀斑,脈澀或細。 (3)寒濕痹阻證:關節冷痛重着,遇寒加重,得熱痛減。局部酸麻疼痛,晝輕夜重,常于天寒雨濕季節發作,或見皮下硬結,紅(hóng)腫不甚,夜尿多,小便清長(cháng)。舌淡胖,苔白滑,脈弦緊或遲緩。 (4)痰濁內(nèi)阻證:關節腫痛不紅(hóng),肢體困重或麻木、屈伸不利。頭重昏蒙,胸脘痞悶,納呆惡心,口中黏膩,咳白黏痰。舌質淡胖,苔白厚膩,脈滑或弦。 二、治療方案 (一(yī))辨證選擇口服中藥湯劑或中成藥 根據本病以本虛為(wèi)主,兼見标實的(de)特點,治療以治本為(wèi)主或标本同治。 1.本證 (1)脾腎氣虛證 治法:健脾益腎。 推薦方藥:參芪地(dì)黃湯加減。熟地(dì)、山茱萸、澤瀉、山藥、茯苓、丹皮、黃芪、黨參、牛膝、肉苁蓉、杜仲等。 中成藥:金水寶膠囊、百令膠囊等。 (2)脾腎陽虛證 治法:溫補脾腎。 推薦方藥:金匮腎氣丸合參苓白術散加減。熟附子(zǐ)、茯苓、山藥、山茱萸、黨參、白術、薏苡仁、桂枝、甘草(cǎo)、熟地(dì)黃、黨參等。 中成藥:金匮腎氣丸、參苓白術散、百令膠囊等 (3)氣陰兩虛證 治法:益氣養陰。 推薦方藥:清心蓮子(zǐ)飲加減。黃芪、黨參、地(dì)骨皮、麥冬、茯苓、柴胡、黃芩、車前子(zǐ)、石蓮子(zǐ)、甘草(cǎo)等。 中成藥:清心蓮子(zǐ)丸等。 (4)陰陽兩虛證 治法:滋陰助陽。 推薦方藥:金匮腎氣丸加減。熟地(dì)、山藥、山芋、茯苓、丹皮、澤瀉、附子(zǐ)、肉桂等。 中成藥:金匮腎氣丸等。 2.标證 (1)濕熱內(nèi)蘊證 治法:清熱利濕、通絡止痛。 推薦方藥:四妙丸加減。威靈仙、牛膝、蒼術、黃柏、豨簽草(cǎo)、海桐皮、青風藤、絡石藤等。 中成藥:黃葵膠囊、四妙丸等。 (2)瘀血阻絡證 治法:活血化瘀、通絡止痛。 推薦方藥:桃紅(hóng)四物湯加減。桃仁、紅(hóng)花、生地(dì)、白芍、當歸、川芎、雞血藤、地(dì)龍等。 中成藥:血府逐瘀丸等。 (3)寒濕痹阻證 治法:溫陽散寒,除濕止痛。 推薦方藥:桂枝芍藥知母湯加減。桂枝、制附片、白芍、知母、黃芪、細辛、蒼術、白術、甘草(cǎo)等。 中成藥:小活絡丹等。 (4)痰濁內(nèi)阻證 治法:溫化痰飲,洩濁通絡。 推薦方藥:苓桂術甘湯合二陳湯加減。茯苓、桂枝、白術、陳皮、法夏、土茯苓、萆薢、蒼術、甘草(cǎo)等。 中成藥:二陳丸等。 (二)靜脈滴注中成藥注射劑 伴有瘀血證時靜脈滴注參芎葡萄糖注射液、丹參注射液、川芎嗪注射液或疏血通注射液、紅(hóng)花注射液。 (三)針灸療法 火針放血療法适宜濕熱蘊結型的(de)患者。 五輸穴是人體的(de)特定穴,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,與痛風病變部位吻合。主穴:行間、商丘、複溜;配穴:太溪、三陰交、腎俞、足三裏。 (四)外治法 局部紅(hóng)腫外敷:(1)金黃膏;(2)黃連膏與消瘀膏按1:1比例;(3)新癀片,适量外用。 (五)其他治療 1.中藥保留灌腸:适用于血肌酐升高(gāo)且大便不通暢患者,方藥如(rú)下:大黃、牡蛎、丹參、坤草(cǎo)、蒲公英等。 2.中藥結腸淨化:适用于早中期慢性腎衰竭患者,辨證選擇不同方劑。每次30分鍾,10~14次為(wèi)1療程,可(kě)連續做(zuò)1~2個療程。痔瘡、腸道(dào)腫瘤等患者慎用。 (1)濕熱內(nèi)蘊證 方藥:大黃、黃連、黃芩、半夏、蒲公英、牡蛎、土茯苓等。 (2)瘀血阻絡證 方藥:桃仁、丹參、赤芍、當歸、大黃、蒲公英、牡蛎、土茯苓等。 (3)脾腎氣虛或脾腎陽虛證 方藥:黃芪、黨參、六月雪、大黃、丹參、蒲公英、牡蛎、土茯苓等。 3.中藥離(lí)子(zǐ)導入,适用于尿酸性腎病出現關節腫脹疼痛。 方藥:白芷、連翹、黃柏、蒼術、薏米、牛膝、大黃、姜黃、南星、。 (六)內(nèi)科基礎治療。 對症降壓、調脂、糾正貧血、調整離(lí)子(zǐ)紊亂、通便排毒等。 (七)護理(lǐ)調攝 1.低(dī)嘌呤飲食 牛奶、雞蛋、精白米、面、糖及多數蔬菜含嘌呤較少,患者應盡量選擇這類食物。含嘌呤高(gāo)的(de)食物有動物的(de)內(nèi)髒、各種肉湯、魚類,如(rú)魚卵、蝦、沙丁魚、鵝及酵母等應禁食。含嘌呤中等的(de)食物有牛肉、豬肉、羊肉、菠菜、蘑菇、幹豆類、蘆筍等一(yī)般不宜食。 2.調攝情志 緊張、過度疲勞、焦慮、強烈的(de)精神刺激會誘發本病發作。因此,應加強心理(lǐ)疏導,減慢行為(wèi)節奏,設法消除各種心理(lǐ)壓力,保持心情舒暢。 3.多飲水,堿化尿液 多飲水,每天尿量2000ml以上。同時,堿化尿液,多吃蔬菜類食物,必要時可(kě)口服碳酸氫鈉或 12.5%枸橼酸鉀,控制尿液的(de)pH值在 5.8~7.0之間。但是尿液的(de)長(cháng)期堿化,又會産生磷酸鹽、鈣鹽沉着的(de)可(kě)能性,故應避免長(cháng)期過度堿化。 4.關節疼痛的(de)護理(lǐ) 适當擡高(gāo)患部關節,讓患部休息,局部紅(hóng)腫熱痛劇烈,用碎冰袋外敷,亦可(kě)用清熱解毒、活血祛瘀的(de)中草(cǎo)藥研末外敷。 5.并發尿路結石護理(lǐ) 水分可(kě)幫助尿酸排出體外,減少沉積,如(rú)無水腫,可(kě)多飲水,多排尿,每天保持 2000ml 以上,并注意堿化尿液,以減少結石發作。 三、療效評價 (一(yī))評價标準 參照2008年(nián)中華中醫藥學(xué)會腎病分會尿酸性腎病的(de)診斷、辨證分型及療效評定(試行方案)。 1.證候療效判定标準 (1)臨床治愈:中醫臨床症狀、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,證候積分減少≥95%。 (2)顯效:中醫臨床症狀、體征明顯改善,證候積分減少≥70%。 (3)有效:中醫臨床症狀、體征均有好轉,證候積分減少≥30%。 (4)無效:中醫臨床症狀、體征均無明顯改善,甚或加重,證候積分減少不足30%。 2.疾病療效判定标準 (1)臨床控制:臨床症狀、體征消失;血尿酸降至正常,腎功能恢複或保持正常;尿常規檢查蛋白轉陰性,或24小時尿蛋白定量正常;尿常規檢查紅(hóng)細胞正常,或尿沉渣紅(hóng)細胞計數正常 (2)顯效:臨床症狀、體征明顯改善;血尿酸較前低(dī)>20%,血肌酐、尿素氮保持正常或較原來下降50%以上;尿常規檢查蛋白減少2個“+”,或24小時尿蛋白定量減少≥40%,尿紅(hóng)細胞減少≥3個/HP或2個“+”,或尿沉渣紅(hóng)細胞計數檢查減少≥40%。 (3)有效:臨床症狀、體征均有好轉;血尿酸較前降低(dī)>10%、<20%,血肌酐、尿素氮保持正常或較原來下降>20%、<50%,尿常規檢查蛋白減少1個“+”,或24小時尿蛋白定量減少<40%;尿紅(hóng)細胞減少<3個/HP或1個“+”,或尿沉渣紅(hóng)細胞計數檢查減少<40%。 (4)無效:臨床症狀、體征改善不明顯或無改善;血尿酸與治療前無明顯變化,血肌酐、尿素氮較原來下降<20%或病情惡化,尿液實驗室檢查均無改善或加重。 (二)評價方法 證候積分判定标準:主要症狀疲倦乏力,腰膝酸軟,頭暈耳鳴,夜尿多,水腫,腰痛,畏寒肢冷,肢體困重,關節刺痛、痛有定處、拒按,肢體麻木,關節發冷,屈伸不利,食少納呆,惡心,口中粘膩每周記錄1次,輕度計1分,中度計2分,重度計3分,症狀消失計0分。 1.疲倦乏力 輕度:偶感疲乏,程度輕微,不耐勞力,可(kě)堅持輕體力勞動。 中度:一(yī)般活動即感乏力,間歇出現,勉強支持日常活動。 重度:休息亦感疲乏無力,持續出現,不能堅持日常活動。 2.腰膝酸軟 輕度:腰膝酸軟偶見,勞累後出現,工作活動仍正常。 中度:腰膝酸軟隐隐,休息緩解,可(kě)一(yī)般工作。 重度:腰膝酸軟明顯,不能多站、多行,休息時亦有,影響活動。 3.頭暈 輕度:輕微,偶爾發生,不影響正常活動及工作。 中度:較重,活動時出現,休息可(kě)安。 重度:嚴重,行走欲仆,終日不緩解,影響活動及工作。 4.耳鳴 輕度:耳鳴輕微,偶爾出現,數秒即逝,不影響聽力。 中度:耳鳴較重,經常出現,持續數分鍾,輕度影響聽力。 重度:耳鳴如(rú)蟬,如(rú)火車聲,持續不已,明顯影響工作和(hé)睡眠。 5.夜尿多 輕度:夜尿2次。 中度:夜尿3~4次。 重度:夜尿5次以上。 6.水腫 輕度:晨起眼睑水腫。 中度:眼睑及雙下肢水腫。 重度:全身水腫。 7.腰痛 輕度:腰部隐隐刺痛,不影響腰部活動,可(kě)以忍受。 中度:腰部刺痛較重,腰部活動受限,影響生活和(hé)工作。 重度:腰部刺痛劇烈,腰部活動嚴重受限,痛苦呻吟,無法正常工作生活。 8.畏寒肢冷 輕度:手足有時怕冷,不影響衣着,遇風出現。 中度:經常出現怕冷,比一(yī)般人明顯,夜晚出現。 重度:全身明顯怕冷,着衣較常人差一(yī)季節。 9.肢體困重 輕度:肢體有困重感,尚未影響活動。 中度:肢體沉重,活動費力。 重度:肢體沉重如(rú)裹,活動困難。 10.關節刺痛、痛有定處,拒按 輕度:偶爾發生,半小時內(nèi)可(kě)自(zì)行緩解。 中度:每天疼痛時間少于3小時,按之痛甚,服一(yī)般藥可(kě)緩解。 重度:持續疼痛,疼痛難忍,拒按,需服止痛藥才可(kě)緩解。 11.肢體麻木 輕度:手足麻木。 中度:四肢麻木。 重度:全身麻木。 12.關節發冷 輕度:僅關節惡風寒,觸之不涼。 中度:關節惡風寒,觸之涼,喜溫。 重度:關節惡風寒明顯,常加衣保護。 13.屈伸不利 輕度:關節活動輕度受限,關節活動範圍減少<1/3。 中度:關節活動明顯受限,關節活動範圍減少≥1/3。 重度:關節活動嚴重受限,關節活動範圍減少≥2/3,甚或僵直。 14.食少納呆 輕度:食欲欠佳,口味不香,食量減少不超過1/4。 中度:食欲不振,口味不香,食量減少1/4~1/2。 重度:食欲甚差,無饑餓感,食量減少1/2以上。 15.惡心 輕度:每日泛惡1~2次。 中度:每日泛惡3~4次。 重度:頻頻泛惡,每日4次以上。 16.口中粘膩 輕度:微感口中粘膩,不影響食欲。 中度:口中粘膩,影響食欲下降。 重度:口中粘膩難受,不欲飲食。
|